“广东好医生”曾诚:为病患走遍高原8市州
语音播报

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第三届寻找“广东好医生” 活动推选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过评选,全省共有10位医生被评为“广东好医生”。作为10名获评者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医生曾诚怀着一片赤诚支援青海,一年时间,曾诚在茫茫高原上奔走了9000多公里,奋力将医学撒播到这片土地。

1573300980219017379.jpg

报名参加 “博士服务团”计划支援青海是在两台手术的间隙,曾诚记得十分清楚,“(2015年)8月4号12点前要截止”,趁着手术中间的空暇,曾诚赶忙在院内网上报了名……这次报名援青也是曾诚第三次做出申请支援边疆的尝试。此前,曾诚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报名支援新疆哈密和伊吾,虽然最终未能前往,但这个愿望一直扎根在曾诚心中,“我此次报名也是本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心态,如果不被遴选,我继续像以前落选一样,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如果能被选上我会服从组织安排,尽量不给广东抹黑,不给青海添乱”。

1573301075244006429.jpg

这次报名后,曾诚等待了三个月,“在11月底的时候,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干部,也是我的病号,给我打电话,她说‘曾主任,我看到报名支援青海的名单有你的名字就给你打个电话,我发现你这么大年纪还这么革命啊’”。那年,曾诚46岁,未来他将在2000米-3000米海拔工作一年。“当时,我就问‘目前多少人报名’,她说目前只有你一个”,听到这句话后,曾诚心里暗暗地想:“估计我可以回去收行李了”。

image.png

最终,曾诚了却他20多年的援边情结,被派往青海。他也成为了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位支援的医学博士。“因为我在百度上查不到这个医院名称,可能是医院规模很小,网络建设也不太好,在数字化的时代,可以说虽然是省级医院,却有点寂寂无名”, 曾诚有一堆关于自己要去工作的这间医院的疑问。于是到达西宁机场后,在前往省妇幼保健院的路上,“我问接待的副院长:咱们医院子宫切除手术一年做多少例”,“一两例吧”,院长的回答让曾诚出乎意料,“我以为是我的南方普通话有点问题,我就说‘我问您的不是一天,是一年’,副院长说就是一年的数据”。曾诚也怀疑自己听错了,同时在思考,“我三次报名援边,难道是来这里一无所成?我能帮助青海做什么”?

image.png

一个省级妇幼保健院在子宫切除这些中等难度手术的数量,当时的确让这个从南方省会城市来的博士医生吃惊,并深深感受到西部与内地在医疗上的差距,也更加感受到肩上的压力……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他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也决定真正在这个近乎空白的舞台,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点事情。

1573301125308031772.jpg

办好入职和变更执业地点的手续后,曾诚才真正了解到,不仅是手术数量,这里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疗器材、床位、专业的医护人才队伍都十分缺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青海省的省域面积达7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不到590万,可谓地广人稀。许多患者在求诊或往大医院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青海省当时的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畸形率等许多指标与内地省份相比,都差强人意,亟待努力改进。

身为主任医师,挂职副院长,曾诚却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名住院医师。在全院欢迎大会上,他告诉大家手机号码,“我住在后面的家属楼,我就是真正的‘住院医师’,希望大家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找我!”他说到做到,成立中药房,定期讲授中西医结合妇科的最前沿知识,请同时支援青海的医学博士来医院讲课,多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到省妇保院讲课……

慢慢的,曾诚很快摸索出一套适合省妇保院临床能力提高的路子,就是他的“1+1+4”带教模式。曾诚说:“培养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攻妇科手术,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门疑难病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4名年轻医生管病床的同时,轮流到我的专家门诊跟诊学习妇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规范”。在曾诚的努力下,青海省妇幼保健院的妇科全年手术量从十多台增加至一百三十多台;已有一名副主任医师徒弟跟师学习后能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治愈复杂的妇科疾病;而妇科主任跟师一年,则已经能独立操作大部分妇科三四级微创手术,年手术量一百多台。

image.png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援青一年的时间里,曾诚不局限于支援挂职的青海省妇幼保健院,而是足迹遍布青海省的八个市州,用这位出生在湖北、在广东学习工作三十多年的广东医生自己的话便是:“我对湖北没有广东熟,对广东没有青海熟”。尽管要离开,但只是“身体暂别,心一直在”,曾诚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走了之后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能让我的医疗技术真正地扎根在这里”。

谈及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曾诚不愿意给自己套上一个特别高尚的光环,他只谈“被需要”,他感受到了肩上被自己的病人需要,被基层医生需要的责任。“就像在公交车上,如果一个人给老人或者孕妇让座,他们可能说了谢谢,可能没有。尽管让座的人自己不知道,但周围的人会自然对他投出欣赏的目光”,曾诚说,他相信让座的人能感受到这种他人目光,而他也能感受到其他人投来的这种目光,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来源:信息时报

记者:晏文龙 

摄影:梁钜聪

通讯员:肖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