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沙玩出的新兴艺术
语音播报

沙画艺术家与本报记者合作的一幅《鹊桥相会》送给广州日报的读者,惟妙惟肖

流动的特性使沙画有别其他艺术

沙画艺术,是一种以沙为媒介的新兴的艺术形式,最早的沙画是从综合材料的绘画延伸过来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西方最初展现在沙画动画里居多。直到2003年秋,匈牙利户外艺术家Ferenc Cakó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卡通动画节上,演示了沙画作品《创世纪》,背景音乐选用喜多郎的作品,画面与音乐节奏完美结合,借用投影仪展示给观众沙子在画面流动挥洒,最后又化为一掬无形的细沙,是一件没有原作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这次作品的演示,奠定了现在广义上的沙画艺术——“流动沙画”,以流动的细沙在灯箱上现场作画,投影仪投射给现场观众即时欣赏,结合音乐舞台呈现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形态。

田原指出,沙画出现的历史很短,最早以沙作画的沙动画也就几十年历史,而流动沙画表演从2003年至今仅仅十几年,而中国的沙画之父——当代漫画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高赞民,在2004年表演了沙画表演《成长》成为了中国沙画第一人,也促进了国内沙画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现在国内一线顶尖的沙画艺术家几乎都是师从高赞民老师。

沙画利用细沙在透光的磨砂玻璃上的堆积、泼洒、涂抹、勾勒,制造黑白阴影的变化,思路奇特,手法逶迤,生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浑然天成的美妙画面的流动艺术,任何企图将其凝固下来的举动都是徒劳的。片段式的创作,诗意的过场,而且还有富有现场表演的不确定性。除了影像和音乐,艺术家手中的沙子每一刻都在变化,要求艺术家以纯熟的手法快速展现,现场的表演还考验艺术家的临场应变和表演魅力,所以沙画是综合的艺术形式,而且还有很多可探索的道路。

沙从高处落下,形成一个中空的光晕,一个太阳就出来了。

以沙抒情,中国沙画人杀出了自己的沙场

本报全媒体记者好奇,缘起国外的沙画艺术,来到中国后变成什么走向了?田原自信地表示,中国的沙画艺术发展是远超国外的,沙画在国外还是停留在个别几个艺术家个人创作,而在国内,沙画呈现多元发展的:流动沙画表演、沙画动画制作、国学沙画、书法沙画、沙画教育等。

中国的沙画创作,所用的媒介——多是从母亲河黄河捞出来的细沙,细绵轻软,掬在手心,感觉富含着我国艺术家情怀,加上我国几千年国学书画素养,我们国内的沙画自然而然带有我们的文化底蕴,这是跟国外沙画最大的区别。国外沙画多以宗教传说、王子公主、童话故事来做题材;国内的沙画则多以琴棋书画、山水诗赋为主题。田原说:“以前求学的时候,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开眼界都是看国外的,自从我投入到沙画的创作中,我画盘古开天,我画国学经典,发觉自身的文化才是博大精深,怎么都挖不完,我还把国学的诗词歌赋融入创作和沙画教学,让小朋友感受沙画美的同时还把国学知识自然地吸收,这是我目前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沙画有把中国文学转化为图像的能力,我们用沙画画《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你要是把它翻译成英文,估计外国人是很难把它的意境画出来的。”

沙画讲究神似,和讲故事的逻辑。(艺术家本人供图)

流动沙画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考验艺术家手头功夫和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就是表演的魅力。(艺术家本人供图)

田原的彩沙沙画创作中(艺术家本人供图)

田原在创作中(艺术家本人供图)

以光为引,以沙为墨,治愈心灵

本报全媒体记者现场体验了流动沙画的创作,田原为读者展示了沙画几种常见的手法,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飘渺着娓娓之音,只剩昏黄的一个画台,这时手抚在沙上惦着分量轻拨几下,在灯光上立刻形成山石的文理,用手勾出外向外一拨,大山的轮廓即出,再掬起一撮细沙从高处落下,沙没有一下堆起来反而弹开形成一个中空的光晕,一个太阳就出来了。除了惊讶于沙画家熟稔心中的手法外,笔者在尝试过程中还找到了“小朋友玩泥沙”的乐趣,沙画这种艺术看似现代才发展起来,却更像源于人类起源早期的涂鸦,随时随地抓一把地上的沙子就可以写字作画表达情绪,形状抽象,而且转瞬即逝,心灵得到很大的释放。田原也指出沙画与心理学里沙盘治疗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无论大人与小孩,都能从沙画中找到乐趣,也能感受沙子这种自然的材料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

本报记者体验沙画艺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